9月14日上午,市場監管總局召開中非合作論壇專題新聞發布會。以下為發布會文字實錄:


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副司長耿欣:

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市場監管總局專題新聞發布會。舉世矚目的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剛剛成功召開,在市場監管領域,多項對非合作舉措被納入峰會成果,包括實施中非質量提升計劃、建設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設立中非標準化合作與研究中心和中非貿易數字化互信驗證平臺等,進一步助推中非雙方市場規則規制相容互通。


為方便大家進一步了解上述合作成果詳情,我們邀請到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國家認監委主任蒲淳先生,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此外,我們還邀請到國際司司長劉健男先生、標準技術司司長劉洪生先生、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主任兼秘書長張朝華先生、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主任張成海先生、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李治平先生,請他們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


首先請蒲局長向大家介紹相關工作情況。


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國家認監委主任蒲淳:

大家上午好。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伙伴行動,為中非合作指明方向。其中,“實施中非質量提升計劃”和“建設10萬畝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由市場監管總局負責實施。


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中非關系,提出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指出中國和非洲是發展道路上的真誠伙伴,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今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成功召開,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釋放了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持續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強烈信號,為中非共逐現代化之夢提供新機遇、注入新動能。


市場監管總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研究提出了“中非質量提升計劃”,目的是通過在計量、標準、認證認可等領域開展對非援助合作,提升非洲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水平,加強中非質量管理、標準相互銜接,市場規則、規制相容相通,有效降低中非經貿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擴大對非制度型開放,為建設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中非質量提升計劃”涵蓋4項系統集成、有機銜接、協同發力的配套舉措。一是“建設10萬畝中非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幫助非洲國家開展農產品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與實施應用,引領當地農業標準化生產。二是“設立中非標準化合作與研究中心”,援助非洲建立標準信息平臺,加強中非能源、農業等關鍵領域標準對接,解決中非貿易產品標準不兼容等問題,推動非洲標準化人才培養。三是“設立中非貿易數字化互信驗證平臺”,引入統一國際標準,實現中非貿易主體與產品的身份互認、產品可信、流通順暢。四是“中非合格評定能力提升行動”,援助非洲提升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能力,開展中非貿易重點產品領域的互認合作以及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以上合作舉措都已納入峰會成果文件《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


記者朋友們,加強中非市場監管合作,對幫助“非洲制造”提質升級,進一步推動中國大市場成為非洲大機遇有積極意義,將為非洲國家、為中非共逐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我先簡要介紹這些。接下來,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各位記者的提問。謝謝大家!


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副司長耿欣:

謝謝蒲局長。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請問市場監管總局“中非質量提升計劃”這一系列對非合作舉措的主要考慮是什么?


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國家認監委主任蒲淳: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中非質量提升計劃”系列對非合作舉措,有機銜接,立體貫通,綜合運用標準、認證、檢驗檢測全鏈條質量工具,包括基礎性研究、能力建設培訓、小而美項目和示范性工程,措施務實,內容豐富,彌補質量領域援助非洲的空白,深受非洲國家歡迎。


一是順應時代潮流。合作舉措體現中非合作的時代性和引領性,重點支持非洲工業化倡議和農業現代化、人才培養領域需求,著力幫扶非洲國家提升質量基礎設施水平,幫助非洲提升自主發展能力,助力非洲國家推進現代化進程和實現繁榮振興,對非洲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推動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邁上新臺階。


二是促進互聯互通。中國是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是非洲農產品出口第二大目的地。措施著眼非洲大陸自貿區一體化建設,推動中非標準、規制相通相容,有力推動中非兩個大市場貿易規則相互銜接,互聯互通,促進中非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更好實現中非經濟融合、發展聯動和成果共享。


三是踐行真實親誠。充分體現非方優先關切和合作需求,認真聽取和吸收非洲伙伴的意見和建議,體現對非洲伙伴的“真”。建中心、搭平臺、創示范、搞培訓,拿出實打實沉甸甸的舉措,突出“實”。堅持友好協商、互相尊重、坦誠相待、開放包容,體現“親”和“誠”。


市場監管總局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落實峰會成果為主線,聚焦質量領域對非合作,切實提升非洲國家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水平,助力非洲實現工業化,為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貢獻市場監管力量,為構建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經濟日報記者:

近年來,中非合作“小而美”項目不斷落地,為當地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重要貢獻。請問市場監管總局在“小而美”項目實施上有什么考慮?


市場監管總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劉健男: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在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伙伴行動,包括實施1000個“小而美”民生項目,體現著中方對非洲發展的堅定支持,也展示了中非合作的新方向和新重點。


市場監管總局貼近經營主體、貼近市場、貼近消費者,有很強的職能優勢,我們將大力實施“小而美”質量提升項目,打造中非合作的質量引擎,引領中非合作質的飛躍,賦能非洲現代化進程。


一是積極響應非洲需求。非洲聯盟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多次表示,希望加強與中國質量政策的協調。我們積極響應非洲民生和發展需求,聚焦“質量提升”,針對糧食安全、食品安全、清潔能源、能力建設等實施“小而美”項目,幫助非洲農田種得更好,食品檢測更準,能源更清潔,發展水平更高,以實實在在成效,促進非洲可持續發展,改善當地民眾生活質量。


二是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市場監管總局持續深化全球治理伙伴關系,積極聯合非洲國家,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計量局、國際法制計量組織等國際組織工作。我們還與國際組織合作,開展多項對非技術援助,比如與國際計量局合作,憑借技術優勢,在國際上牽頭開展真菌毒素檢測對非援助,在國際計量界取得極大反響,深受非洲人民歡迎。


三是加強共商共建共享。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中國發展經驗很適合非洲國家參考。當前,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加快建設,正在推進減少區域內貿易壁壘,協調包括標準、規制在內的貿易規則。我們將探索和非洲國家共同研制技術標準,共建檢測實驗室,加強產品溯源,以一個又一個“小而美”項目,切實促進中非“兩個大市場”融合發展,提升中非28億人民福祉。


中國質量報記者:

本屆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上提出,要實施興農惠民伙伴行動,建設10萬畝中國農業標準化海外示范區。請問該示范區建設的初衷和意義是什么?與國內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有哪些區別?下一步,又有哪些具體舉措?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司長劉洪生: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建設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是推廣農業先進技術,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非洲地區建設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是深化中非雙邊農業交流合作的重要舉措,是助力非洲提升農業標準化水平、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通過國際合作推動中國標準海外應用、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重要渠道。


近年來,我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也積累了一定經驗,形成了一批相對成熟的工作模式。剛才,記者朋友提到在非洲地區建設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跟國內比有哪些區別,由于這項工作還處于探索階段,最大的不同就是還要克服不少困難。一是非洲的農業基礎相對弱。非洲地區農業用地相對貧瘠,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水利設施也不夠完善。二是標準化管理難度大。非洲農業生產規范化水平偏低,農民受教育程度也參差不齊,轉變傳統農業種植習慣存在一定阻力。三是保障條件面臨壓力。非洲地區自然災害多發,再加上相關的發展政策有時也會調整,給組織農業生產帶來不少挑戰。當然,在中非共建高水平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克服困難,把這項工作做好。


落實中非合作戰略部署,我們已經啟動在贊比亞選擇小麥、玉米、辣椒、萬壽菊等大宗糧食和經濟作物,深入實施中國農業領域的相關標準,從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強化田間管理等方面入手,積極推動標準化種植和示范推廣工作。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在本屆中非合作論壇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系統謀劃推進工作措施,同時不斷總結經驗,適時拓展標準化示范區領域和范圍,高質量完成10萬畝示范區建設任務,為深化中非農業合作貢獻更多標準化力量。


中國新聞網記者:

峰會通過的成果文件《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提出要“設立中非標準化合作與研究中心”。請介紹下中心的成立背景、中心定位、重要意義,及中心成立后,將開展哪些工作?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李治平: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標準化作為推動國際貿易與技術交流的重要基石,其重要性日益凸顯。為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深化中非經貿合作,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攜手非洲聯盟,共同發起、籌建中非標準化合作與研究中心,標志著中非標準化合作邁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中心的設立,將通過標準化創新與合作,促進非洲國家和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中非標準化合作與研究中心將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創新”的基本原則,致力于打造一個集標準化研究、信息服務、開放合作與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中心將充分發揮中非雙方優勢,促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民心相通,為中非企業投資貿易提供有力支撐,推動中非經貿合作向更高質量發展。中心將重點開展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中非標準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升級。中非雙方將共同搭建多語言版本中非標準信息平臺,匯集市場準入、技術法規、標準題錄等信息,促進雙方政策、規則、標準互聯互通。該平臺將極大地方便中非有關機構、企業等用戶獲取所需信息,提供及時、準確的技術咨詢和服務。


二是開展中非重點貿易領域不同語種標準的翻譯。經雙方授權后,將圍繞機電產品、機械器具、車輛運輸、服裝紡織、化工產品等中非重點貿易領域,開展中國標準外文版和非洲標準中文版翻譯工作,將極大便利中非企業查閱和使用對方國家的標準信息,降低貿易成本,促進貿易便利化。


三是實施中非標準化交流合作項目。圍繞雙方共同感興趣的合作領域,持續深化中非在國際標準化活動的溝通協作,共同推動研制國際標準。開展標準化示范園區建設,推動非洲國家標準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產業升級。深化中非標準化交流互訪,建立定期會晤機制。


四是推動非洲標準化人才培養。中心將根據非洲各國的實際需求,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培訓體系。通過選派我國專家赴非、邀請非洲標準化工作人員來華或線上培訓等方式,在節能環保、農業食品、傳統醫藥、服務業等領域開展標準化培訓。未來3年,預期完成200名非洲標準化工作人員培訓,為非洲標準化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非標準化合作與研究中心的建立是中非標準化合作的重要里程碑。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心將不斷推動中非標準化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拓展,為中非企業投資貿易提供更加堅實的標準化支撐和保障,助力中非經貿合作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封面新聞記者:

峰會通過的成果文件《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提出要設立“中非貿易數字化互信驗證平臺”項目,請介紹一下平臺的詳細情況?


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主任張成海: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自2009年以來,中國連續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非洲市場大量消費品來自中國。然而,隨著中非貿易的不斷深化,雙方在貿易數字化方面存在不足,導致貿易效率受限。一方面,中國輸往非洲的產品缺乏有效的驗證機制,品質參差不齊,影響了中國品牌的形象;另一方面,非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缺乏數字化互認環境。因此,中國有必要與非洲國家合作,推動數字化和標準化進程,通過構建基于國際標準的產品數字標識,建立可信的數字化環境,以促進貿易便利化,加速中非貿易規模的提升。


項目的核心是構建“中非貿易數字化互信驗證平臺”,它將采用國際標準,建立產品數字化識別規則,確保產品信息的共享和身份驗證。平臺將支持消費品數據的可視化,實現產品身份的互認、數據的可信和流通的順暢。商品條碼是商品流通的身份證,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基礎,同時也是國際貿易的產品護照,是服務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重要技術手段。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作為我國物品編碼和商品條碼的管理機構,國際物品編碼組織的成員,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術積累,將發揮關鍵作用,推動中國產品信息的數字化,并與非洲伙伴共同采集、驗證和應用產品數字身份標識,服務于中非消費品貿易。


我們將通過建立產品數字身份(GTIN)標準體系,增強跨境貿易的數字信任。具體而言,對于非洲輸華產品,將進行數字身份標識的可信驗證;對于中國輸非產品,將支持商品數據信息的共享,打擊假冒偽劣商品,保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此外,項目還將建設中非貿易產品及企業數據的可視化系統,監控消費端產品貿易情況,利用數字化手段促進中非貿易的互信和可持續發展。預計項目將覆蓋醫療產品、電子設備、食品、酒類等多個品類,為中非雙方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和貿易便利。以上是我對“設立中非貿易數字化互信驗證平臺”的相關解答。


紫荊雜志記者:

開展中非合格評定能力提升行動是實施“中非質量提升計劃”的一項重要內容。能否介紹重點開展了哪些工作?


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主任兼秘書長張朝華:

感謝提問。中非合格評定能力提升行動內容比較豐富,包括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在市場監管總局指導下,先期正在開展的中非認可能力提升行動由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承擔,主要包括三項工作:


一是加強中非認可機構聯系。目前,我們已與6家非洲認可機構進行了深入溝通,了解對方合作訴求,針對非洲認可技術能力存在空白或有待加強的方面,確定了中非認可技術交流與合作的重點領域。


二是簽訂中非認可合作備忘錄。在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召開期間,與4個非洲認可機構正式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進一步鞏固中非認可機構友好合作關系,明確雙方合作的目的、指導原則、領域、方式、經費安排等,為雙方全面深化合作、共同提升認可能力提供機制保障。


三是開展對非認可技術培訓。9月2日至10日,在北京舉辦了非洲認可機構培訓班,邀請來自8個國家的非洲認可機構人員開展交流、研討、實地考察和經驗分享,共商中非認可合作和能力提升的具體舉措。


下一步,我們還將開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強中非認可人員交流合作,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方式擴大雙方管理和技術人員的交流互動。二是加強認可技術交流合作,通過信息交換、培訓研討、聯合研發等活動共同提升認可技術能力。三是加強認可實踐交流合作,在認可評審、業務發展、數字化轉型等各個方面深化合作。我們將在市場監管總局統一部署下,通過這些舉措,進一步拓展中非認可交流合作,為中非經貿合作、中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副司長耿欣:

今天的提問環節就到這里,感謝記者朋友們的提問。如果大家還想了解其他問題,歡迎會后與我們新聞宣傳司聯系。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